維生素是維持生命必需的營養(yǎng)素之一,也是維持人體生理功能的必需物質。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現代人對健康的追求,保健意識的增強,加之通訊媒體對維生素的吹捧,不少人認為維生素對身體有益無害而長期或過量服用,殊不知,濫用維生素亦危害健康。
哪些人需要補充維生素?
1、因患有原發(fā)疾病引起維生素缺乏的人群,如:●長期患瘧疾的人容易導致葉酸缺乏,需要補充葉酸(維生素B9)。●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缺乏容易缺乏維生素C,需補充維生素C。●患有嚴重肝病的患者,因維生素K的合成障礙,應補充維生素K。●因肝膽疾病、胃液分泌不足、腸瘺、胃大部切除術后、慢性腹瀉等導致維生素吸收障礙。●長期患消耗性疾病或食欲缺乏、吞咽困難、牙病,導致維生素缺乏的患者,均應適當補充維生素。●長期服用廣譜抗生素,腸道細菌受抑制使維生素K的合成減少,應補充維生素K。●長期服用異煙肼的患者,因異煙肼的不良反應,容易導致維生素B6缺乏,應補充維生素B6。服用液狀石蠟會減少脂溶性維生素A、D、E、K的吸收并促進排泄,應適當補充脂溶性維生素。●長期吃素的人由于不吃動物類食品,容易缺乏維生素D、維生素B12。●妊娠婦女由于母體與胎兒組織快速生長,葉酸轉換增加并且缺乏維生素B6,應該每日補充。葉酸,維生素B、C等水溶性的維生素,主要在小腸吸收。如果飯前空腹服用,水溶性維生素很快通過胃,進入小腸而被吸收。水溶性維生素在血液中的濃度升高很快,致使其不能完全被人體利用,一部分就通過尿液排出體外。如果飯后服用,由于胃腸中有食物,使維生素緩慢通過小腸,吸收較慢,能夠使維生素全部被人體利用。維生素A、D、E、K等脂溶性維生素,必須溶于脂肪類食物中才能被吸收。如果空腹服用,大部分脂溶性維生素不能溶解,導致大部分維生素不能被吸收。如果飯后服用,食物中的脂肪會使維生素溶解充分,從而更好地被吸收利用。●維生素C會破壞維生素B12,同時還會增加鐵劑的吸收量。●苯巴比妥、苯妥英鈉及阿司匹林等酶促藥物會促進葉酸的排泄。●維生素C和維生素B1與氨茶堿、口服避孕藥同服降低藥效。如果您在同時服用以上藥物,再補充維生素時就請注意了哦!機體需要維生素A的量隨年齡而異,嬰幼兒對維生素A過多較成人更為敏感,嬰幼兒平均每日攝入3-10萬單位,2-6月即可引起慢性中毒。慢性中毒者50%顱壓升高,有時伴皮膚及毛發(fā)改變,肌肉、骨骼系統(tǒng)疼痛及疲勞。每日用維生素A300萬單位,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(tǒng)癥狀,如急性精神癥狀,伴腦電圖明顯改變,腦脊液也有改變。如連續(xù)應用兩年以上,亦可引起脂肪肝。過量的主要危害是血鈣過多,早期征兆主要包括痢疾或者便秘,頭痛,沒有食欲,頭昏眼花,走路困難,肌肉骨頭疼痛,以及心律不齊等。晚期癥狀包括發(fā)癢,腎形礦脈功能下降,骨質疏松癥,體重下降,肌肉和軟組織石灰化等,比佝僂病的危害更大。濫用可引起下列疾病,如血栓形成、肺栓塞、高血壓、男性乳房發(fā)育及乳腺腫瘤;并可引起陰道出血、頭痛、眩暈、惡心、腹瀉及腸絞痛、肌無力及肌病、視力改變、低血糖、心絞痛加重、生殖功能紊亂;還可引起免疫功能和內分泌代謝改變,血清甘油三脂及膽固醇濃度增高等。大劑量應用維生素E,可致靜止性震顫、肌張力增高、動作減少等癥狀。長期應用合成維生素K可引起溶血性貧血,誘發(fā)高鐵血紅蛋白血癥,并能引起高尿酸血癥。維生素K與血漿蛋白結合力較強,使新生兒(葡萄糖醛酸酶缺乏)血中的膽紅質游離,造成致死性腦核性黃疸。此外,經常肌注維生素K1可引起臀部硬皮病樣皮下組織炎。濫用的不良反應表現為無力、心前區(qū)疼痛、心悸、呼吸困難、上腹痛、嘔吐、瘙癢等,甚至過敏性休克。過量服用維生素B1,可致頭痛、煩躁、心律失常、浮腫和神經衰弱,甚至大量出血。妊娠期大量應用維生素B6可致新生兒維生素B6依賴綜合征。每日應用維生素B6 2~6克,持續(xù)幾個月,可引起嚴重神經感覺異常、進行性步態(tài)不穩(wěn)至足麻木、手不靈活,停藥后可緩解,但仍軟弱無力。大劑量服用可致泌尿系結石、血液代謝改變。動脈粥樣硬化病人應用大量維生素C,可使血清膽固醇升高。健康人如長期應用維生素C,其體內維生素C含量反而減少,因大量維生素C改變了體內維生素C的調節(jié)機制,使之加速分解和排泄所致。口服大量維C還可破壞血清中及體內貯存的維生素B12。